close

曹中瑋-遇見玩形的我.JPG

《遇見完形的我》

作者:曹中瑋

出版社:究竟出版

出版日期:2020年12月(初版)

 

因為前陣子看了太多懸疑推理的影集,本來是想來研究研究犯罪心理學,但是又覺得應該從基本一點的先來看,最後最後,最基本的,了解別人之前還是先來了解自己才對。朋友的推薦下,選了這本《遇見完形的我》,作者是台灣完形諮商領域專家曹中瑋老師。

 

其實就跟看到別人的優缺點比較容易一樣,對於情緒總是對別人的比較清楚,卻看不到自己的,或是不想面對和承認自己的情緒。因為處在社會中,加上刻板印象,漸漸的把自己的脆弱掩蓋起來,用另外一個保護色來包裝自己。當然包裝有好處也有壞處,在人際上可能會比較順利,但自己獨處的時候,有釋放掉那些偽裝有好好的療傷自己內心嗎?

以前很常聽別人說到「內在小孩」這個詞,看到跟童年創傷相關的書的時候,很字面上的以為這跟我沒關係,後來才了解,我們很多很多的情緒跟習慣,都來自於童年原生家庭和一直都沒處理的「未竟事宜」。這個未竟事宜如果沒有好好安撫的話,漸漸的會形成潛意識,面對問題很容易感覺到不安、焦慮、埋怨、逃避、不滿等,並且阻礙自己適當地做出選擇,或是把事情都怪罪給別人。

 

我覺得最重要的是要能「覺察」。覺察自己當下正在接收什麼樣的刺激,這刺激帶給自己什麼感受。如果接收到感受,卻沒有讓這個感受得到解決回到「接觸循環圈」的原點的話,我們就會開始使出逃避策略了。我們看得出來自己或是某個人正在逃避,但光是這個逃避,書中還分了六種(解離/內攝/投射/回射/自我中心主義/混淆融合)。

逃避中的「投射」這個狀況啊~好像滿常會發生的,而且不只發生在自己把自己否認的情感投射給別人,也會發現別人把這樣的情感投射給自己,如果沒有發現,可能還會一直往心裡去,怕是不是自己做得不夠好之類的。像是對方給你的評價跟多數人不同,對你的抱怨和你的意圖差距過大,和你自己的感覺不相同或是和過去的經驗很不一致;如果判斷自己本身並沒有太大問題,那可能就是對方的投射。

曾經我也會一昧的接收所有人對我的評價跟感受,對突然的批評很容易耿耿於懷,或是對過度的殷勤感到困惑。如果能夠先了解自己的話,就能知道這是不是只是別人的投射了。但很重要的一點是,別人的課題,得讓別人自己去過,他的內在小孩得讓他自己去療癒

 

然後了解情緒這個我也覺得滿重要的,這個是需要常常練習的,尤其是有負面情緒的時候。

很多時候我們想去處理我們呈現出來的情緒,或是這個情緒下產生的行為,但是卻發現好像是冷靜下來了可是疙瘩還在,下次再遇到一樣的事情,那感覺又回來了,那我們處理的可能只是次級情緒。因為某些因素,不能如實的表現你內在的心情的時候,就會用另外一種形式呈現。像是小時候遇到壞人的時候,爸爸媽媽衝到面前保護家人,他們真的不害怕嗎?害怕啊,但是在沒辦法逃避且為了保護家人的狀況下,他們必須呈現出生氣、憤怒,而害怕才是他們的原級情緒

如果原級情緒一直沒有表達的話(因為你也沒有呈現出來給人家知道),可能最後就會開始覺得沮喪,覺得大家都不懂我,都不懂我內心想要的是什麼......。(欸?好熟悉的OS)

 

在人際交流上有一個情緒也很容易被激起來,就是嫉妒。在社會中生存,不能避免會跟其他人做比較,打從出生你就會被拿來做比較了,而且周遭人某些言語可能從小就會影響你的嫉妒情緒到大。

當某些人擁有了你沒有的或是你擁有的比較少的東西、特質或是能力的時候,就會產生出不平、自卑、渴望、敵意、不滿和生氣等等的組合情緒,這是個很複雜的情緒;又或是關係中因為出現第三者而感受到威脅或失去,也會有這樣的情緒。所以常說別對孩子說:你看人家成績多好多好,你都沒辦法。之類的話。即便不是孩子,就連成人聽到這樣的話表面裝沒事,內心也會充滿比較,久了會形成自尊受損

尤其是條件相當,或是你原本很有自信的事情,你輸了,這比較過程更容易產生嫉妒;而關係越親密,較差者也較容易產生比較過程,最慘忍的就是手足間的比較。

 

要知道自己隱藏了什麼情緒,首先得讓自己靜下來,所以靜坐跟靜心冥想似乎也有這種用意吧?

最難的可能就是你必須承認自己的弱點,如果很容易掉進情緒裡,或是容易焦慮不安,受到別人的影響之類的,大概就是所謂的高敏感族群。但不是不好喔,有些情緒運用得好反而是好事,偶爾釋放掉情緒,就跟偶爾有個小地震一樣釋放能量,才不會累積太多一下子崩潰。

但發洩時也必須了解自己生氣的原因,沒處理完又會變成另一個未竟事宜了,也很容易遷怒其他人和物品,也容易翻舊帳,不過情緒當下應該很難控制吧~後面作者也有說當自己覺察到情緒啟動的時候,應該要怎麼讓自己去面對跟處理,還有避免同樣的事情不斷發生,能及時發現,然後冷靜下來好聲好氣跟自己或對方溝通和表達,好像也沒那麼容易齁,要練習的功課實在太多了,也不是一下子就能習慣的,要了解自己可能還比了解別人難呢!

在之前看了幾本書之後加上這本,我發現自己有時候會很難對一個情況下定論,有時候思考太久,朋友可能還以為我不想回答這個問題。如果大家都可以了解自己有這樣的多個面向,了解每個人都具有獨特性,會不會就少一點衝突少一點誤會?也會少一點遺憾讓自我更完整一點~

《遇見完形的我》平裝書 點連結購買:https://reurl.cc/Dg3V1d

《遇見完形的我》電子書 點連結購買:https://reurl.cc/O04ybr

 

 

 

 

✎ 作者介紹 - 曹中瑋

投入專業領域超過40年,是擅長情緒處理的完形學派專家。在諮商界裡,不論是專業能力或為人都深受欽佩。

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博士。曾任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副教授、系主任、心理諮商中心主任。

著有《當下,與你真誠相遇:完形諮商師的深刻省思》《當下,與情緒相遇:諮商心理師的情緒理解與自我生命歷程》等書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歡迎追蹤粉絲專頁~ 

閱讀時間:2021.3.30

arrow
arrow

    妮基 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